立秋为什么要下雨,立秋下雨的说法
安徽、山东、湖北有句俗语,叫:立秋下雨人欢乐,处暑下雨万人愁,意思是,立秋的时候下雨人们就会很高兴,处暑下雨人们就会发愁。这是因为,立秋下雨稻谷能够得到很好的灌浆,自然收获也就多了但是如果到了处暑还在下雨,那么秋天雨水就会多,稻谷收成反而就会减少了,而对于我们养户来说,下雨天,如果管理没有做倒位,也会影响鸡群的正常和产蛋率水平。

因为秋季本该减弱南退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,盘踞在江南华南一带,导致南下冷空气与暖气团在其北侧会合,形成稳定的锋面雨带,因而阴雨连绵。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,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,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变成小水滴,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,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,合并成大水滴,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,就从云中落了下来,形成了雨。

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,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按照“三伏”的推算方法,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“三伏”期间,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。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,并不是在夏秋之交。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,初秋“闷热”,仲秋后趋向“干燥”、“凉爽”气候特征。总体来讲,进入秋季,太阳高度角渐低,温度由热渐降低;

立秋下雨好。一场秋雨一场凉。“立秋”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。从这一天开始,天高气爽,月明风清,气温逐渐下降,正如谚语所说:“立秋之日凉风至”,“早上立了秋,晚上凉飕飕”。但“立秋”的早晚又有很大区别,所谓“早立秋冷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,即是提醒人们不可对“立秋”盲目乐观,有时候“立秋过后,还有‘(秋)老虎’在一头”。其实,“立秋”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,“秋前秋后一场雨,白露前后一场风”,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。
“立秋”后每降一次雨,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之说即在于此。但“立秋”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,其标志就是“秋前北风马上雨,秋后北风无滴水”,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:“立秋无雨秋干热,立秋有雨秋落落”,“立秋”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。古代农业社会,农民对“立秋”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。